大家好,【#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#】具体是什么情况,一起往下看看。
《阿西莫夫短文两篇》教案**【教学目标】**1. 体会并掌握举例子、打比方、列数字、作比较等说明方法。
2.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,感受科学与文学融合的美。
【教学重点】1. 体会并掌握说明方法。
2. 感受科学与文学融合的美。
【教学难点】感受科学与文学融合的美。
【教学过程】一、导入:你对恐龙知多少?恐龙,一种已经灭绝的古生物,正是由于科学家的发现和研究,我们的对恐龙的了解越来越多。
今天,我们要学习一篇科普文章《恐龙无处不》,这篇文章被美国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称作科学小品。
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生动、风趣,富于想象力,既能引人入胜地获取知识,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。
既然是科学小品,它又介绍了哪些知识哪?这些知识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?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。
二、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三、出示学习目标:体会并掌握说明方法,感受科学与文学融合的美。
四、检查预习:本文的生字新词和成语比较多,看你预习的怎么样?下面检查一下预习情况。
(找几名同学到黑板前默写)(时间充裕的话,可以接着检查字音、字形和成语)五、整体感知:快速浏览课文,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哪些恐龙,主要介绍了哪一种恐龙?分别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它的特点?1. 学生概括回答。
2. 教师明确:作者介绍了三叠纪的恐龙,主要为板凳龙(用举例子、作比较的说明方法);侏罗纪的恐龙,主要为雷龙(用列数字、作比较、打比方的说明方法);白垩纪的恐龙主要为恐爪龙(用举例子、分类别、作比较的说明方法)。
其中重点介绍了雷龙和三角龙。
并引导学生了解举例子、列数字、作比较、分类别、打比方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。
3. 找出文章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句子,进行品读。
(明确:不必说举例子,作比较,单是列数字就非常惊人。
雷龙的骨骼化石比成年楼房还高,光是腿骨就和一条大鲸一样长。
再比如对三角龙的介绍,运用了打比方和分类别的方法,如“……鼻子上长着两根雄壮的角,就像一对犀牛角……”)六、合作交流:为什么作者能把恐龙介绍得这么详细?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?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。
学生小组间交流讨论后明确:科学与文学的融合,既有科学的真实,也有文学的虚构,既有具体的数字,也有合理的想象,既有对抽象的介绍,也有具体的描写,这样把一种本来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,浅显易懂。
这种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。
七、品味探究:这篇文章哪些地方最吸引你?为什么?在阅读中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?学生思考后教师明确:作为一篇科普文章的科学性很强,但又是那么平易近人,生动有趣。
如“雷龙的骨骼高达15米……”“霸王龙的嘴巴呈半月形……”“三角龙的‘角’不是一般的角……”“镰刀龙的背上……”等一段的描写非常精彩。
它运用文学手法,通过大胆而合理的想象,把一些已经逝去的爬行动物写得有情感、有性格、有特征。
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文章,如《松鼠》《白鹅》等。
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它具有生动有趣、通俗易懂的特点,具有文学色彩,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。
所以这类文章很能吸引人。
八、拓展延伸:学了这篇文章后你对科学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怎样的认识?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你注意到了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吗?能否说一说?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:在科学的世界里充满神奇,在科学和文学的融合中更是一种美的享受。
平时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,关注科学与文学的关系。
试着在你读过的科普文章中去发现科学与文学的关系。
九、作业设计:小练笔:尝试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,以“未来的………”为题写一篇科学幻想作文。
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】到此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